8月5日股票配资知识网,纪实短片《探索新境》特别篇《向岩而生》在主流视频平台上线。该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真人秀,而是国家地理中文网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策划的“极限环境认知”系列实验之一。青年艺人王一博作为志愿者,在广西阳朔110米高的风雨绝壁完成了一次受控条件下的攀登与采样,其过程被完整记录,用以向公众展示喀斯特岩壁在极端天气下的微观变化,并验证一套便携式岩体稳定性监测设备的可靠性。
阳朔峰林属于典型的塔状喀斯特,石灰岩节理发育、裂隙水丰富,是研究溶蚀—剥蚀平衡的天然实验室。今年6月,当地出现持续强降雨,岩壁含水率急升,崩塌概率随之增加。中科院团队在岩壁上预先布设了光纤微震传感器、毫米级位移计以及温湿度探头,实时数据经5G网络传回北京中心。王一博的任务是在风雨最强的时段,沿设计路线向上攀爬并采集指定裂隙中的渗水样本,整个过程被要求“零干预”——研究组希望通过自然状态下的运动负荷,检验穿戴式多参数生理监测背心在高湿、高落差场景中的数据完整性。
拍摄当日,阵风达到7级,雨量峰值22毫米/小时,岩面摩擦系数下降约30%。纪录片显示,王一博在登顶前的最后15米遭遇了局部岩片剥落,最大一块脱落岩体直径约6厘米,经高速摄影测算,其终端速度接近14米/秒;团队随后在实验室对脱落区域进行3D扫描,确认该处裂隙已存在一条隐蔽的张性微断层,若无此次实时监测,可能在下一轮暴雨中出现更大规模垮塌。样本分析也提供了新线索:渗水pH值从平时的7.4骤降到6.1,电导率升高近一倍,表明裂隙深处正在发生快速的碳酸钙溶出,这一过程可在72小时内使岩体抗剪强度降低8%—12%。
展开剩余50%除了科学数据,影片重点呈现了“极端环境下的人体应激反应”。生理背心记录了心率从静息65次/分钟一路上升至峰值172次/分钟,核心温度仅下降0.5℃,说明在高湿低温环境中,攀岩者更易因血管收缩导致末梢失温;研究团队据此更新了高湿山地救援指南,建议在降雨条件下将补给间隔从90分钟缩短至60分钟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使用的所有监测设备均为国产,总重量不到3公斤,功耗降低至上一代产品的40%,为未来在川藏铁路、滇藏铁路沿线开展高位危岩调查提供了便携方案。
《向岩而生》上线首日即登上站内纪录片热度榜首位,弹幕中讨论最多的并非明星表现,而是“岩石也会疲劳吗”“喀斯特会不会被雨水慢慢切掉”等科普话题。国家地理中文网同步发布了6篇图说,用通俗语言解释了溶蚀机理、光纤传感原理及山地灾害链概念;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则在公众号推出“一分钟看懂岩体失稳”互动H5,将现场数据可视化,48小时浏览量突破120万。项目负责人周伟博士表示,短片只是一个切口,团队计划今年10月再次赴阳朔,把监测范围扩展到地下河系统,研究地表—地下耦合侵蚀对峰林稳定性的长期影响。
业内评价认为,让公众人物在真实科研流程中承担可控风险,既保证了实验的不可预测性,也降低了科学传播的门槛。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张波指出:“过去我们害怕‘娱乐化’稀释科研严肃性,但《向岩而生》证明,只要实验设计严谨,明星完全可以成为数据采集的一环,而观众在关心人的同时,也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岩石、雨水和传感器。”据悉股票配资知识网,该系列后续还将前往柴达木雅丹、南海冷泉等极端地貌,继续以“科学任务+纪实影像”的方式,把最新野外观测成果同步带给公众。
发布于:河北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